ps:感谢书友“缘醒”、“hqb”投的月票。
吴争收复应天府之后,威胁到了江北,清廷原本是想整肃这两卫人马的,可一见二卫现状,心凉了大半截,此时人寿命普遍短,四十多岁的年龄,其实就该回家养老了,也就是说,二卫需要大换血,同时,早已锈迹斑斑的武备,也需要从头置换,对清廷而言,那所须财力还不如重新组建一支新军呢。
这也是清廷弃二卫不用,调祖大弼及其汉军驻防淮安城的原因,就是用祖大弼来协防凤阳。
李颙、马士英在联络上骆锺麟,然后说动冒襄,走水路转道永城。
但与事先的计划不同,冒襄竟然提议,先说降武平卫,而非他所熟悉的颖川卫。
冒襄断言,只要人到亳州,便可不费吹灰之力,令武平卫归附。
最后的结果也是如此,武平卫几乎是传檄而定。
反倒是李颙认为最轻松的颖川卫,费了不少周章。
倒不是冒襄无法说动他的远亲熊安原(颖川卫副将,实际掌权者),而是之前清廷英亲王有过西进之举,大军最远到达蒙城以西百多里,也使得有一支约千人的偏师留驻蒙城,这就使得颖川卫难以象武平卫那样,说易帜就易帜。
颖川卫名义上兵力有六千人,可实际能作战的不超过二千人,听起来是蒙城守军的两倍,但真要打起来,恐怕……结果还真难说。
这么说吧,随便拿颖川卫士兵佩刀,往一根猪肋骨上一斫,必定一刀两段,但很显然,成为两段的不是骨头,是刀。
为难之际,冒襄想了个主意。
他让颖州城中裁缝用黑布赶制了千套军服,很显然这是侵权,但效果还真不错。
当这千名“北伐军”大呼不叫、声势浩大地突然出现在蒙城以北三十里时,蒙城千余清军,顿时弃城而逃,作鸟兽散了。
甚至二者连遭遇都没有,于是,颖川卫兵不血刃地“收复”了蒙城。
那么,照理如此轻松地说降了二卫,消息应该早就送到徐州才是。
问题是,冒襄的远亲熊安原这时改口了,他要讲条件了。
什么叫挟兵自重,这货就是。
远亲归远亲,帐目要分清,熊安原在轻松得到蒙城之后,狮子大开口,冲马士英要求北伐军一卫编制。
这不开玩笑吗?
就凭颖川卫那歪瓜裂枣地二千人,也能整编成北伐军一卫?
马士英就算得到了吴争授权,那也不敢应啊,要知道,北面还有武平卫看着呢,这要是凤阳府半府之地突然出现了两卫北伐军,岂不搞笑?
马士英自然不答应,双方僵持下来。
不过很快熊安原这货就改口了,为何?
阿济格听说蒙城被“骗占”,自然不甘心,调出一支三千人的队伍,反扑蒙城。
好嘛,徐州这八万汉军其实战力也不咋滴,可颖川卫还不放在他们眼中。
熊安原倒是“硬气”,为了不被马士英、李颙看轻,鼓足了勇气,率全军出城迎战。
不想……一柱香,就一柱香的时间,颖川卫被打得完全不知道北了。
在付出四成的伤亡之后,熊安原带着千余颖川卫逃回蒙城,这个时候,他改口了,他愿意按约定归顺吴王旗下。
可清军攻城了。
不得已之下,冒襄与马士英等商议,弃蒙城回颖州。
本来,颖川卫恐怕难逃被追袭覆亡的结局,好在这时,义兴朝与清廷的谈判开始了。
而阿济格内心并无与北伐军大打一场的意思,多尔衮一死,他的实力水涨船高,要想在朝堂占据更高的位置,自然得有本钱,保存实力成了他最迫切的需要,这才让颖川卫顺利回到了颖州,苟延残喘。
之后,二卫改旗易帜的消息才被送往徐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