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直下潼关,兵锋直逼魏国都城洛阳,但,遗憾的是,后为被叛徒杜粲暗杀,全家遇难。
这样以来,莫折兄弟的起反,便被平定了下去,这一年是北魏孝昌三年,南梁普通八年大通元年(527年)。
焜昱国军终于又可以开拔了,走之前,还把那些战俘给放了,爱去哪里去哪里,反正他们不带着,那些真的投奔焜昱国的人,自然是随军同行。
一般来说,战俘不会有好结果,就算不当场给杀了,就算之后不被做炮灰,但,在军营里会如奴隶一般,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人家心情不好了,想杀就杀了,所以,这些战俘真没想到焜昱国就这么把他们给放了。
兴奋过后,便想着如何回家,现在莫折天生战死,他们也没了头领,而且眼看魏军是越来越强,好不容易捡回条命,怎么能不好好珍惜着。
且不说他们,再来说说焜昱国军。
这一路,还算比较顺利,虽然也有遇到叛乱军,但,不足为惧,有些不长眼的,上来挑衅,但,大多数,一看“奕”、“卓”字旗,便自觉的躲开,而且甯昤他们也急着回国,只要不自己找上门,理都不理,当看不见,从这些叛乱军身边疾驰而过。
终于回到国内,向甯焽以了解,居然是沙门叛乱。
大家都知道,佛教,在西汉末年便传入了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黄老道术看待,那么,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呢?
这除了因为大量佛经被翻译,人们对佛教的的认识有所提高,发觉佛教是有东西的,而不是一天到晚尽说些那摸不到、看不见的虚幻。
再个,在魏晋之际,佛教名僧,多与玄学名士来往,这些名僧也多善清谈,这一来二去的,对佛教了解更多。
东晋以后,佛教教义正式以独立的哲学姿态出现,从玄学名士,到一般士人,大都开始由玄入释,迷上佛学。
此时,玄、佛之间的界线尚不严明,佛学起初依附玄学,时人大都以玄解佛,也就是说,佛学接地气了,不再是如梦如幻的飘着了。
最后,到了东晋,北方虽然乱着,但,南方社会形态相对稳定,人们的心态,也趋于平静,不再像“竹林七贤”那样激进,从挣脱束缚的自我觉醒,觉醒后却又不知自我该往哪里走的状态,发展到了心情上的淡静、和谐,在审美上,也更加倾向于意趣的玩味和心物的合一了。
说通俗点,人们的心境,已经从急躁的,想尽一切办法,甚至不惜节操掉满地,也要突破自我,如同一只发疯的猛牛,四处冲撞的状态中,平静了下来,变成一个舞着水袖的娴静女子。
焜昱国也不能摆脱整体的趋向与影响,但是,甯焽并不兴佛,也不抑佛。
不兴佛,是因为他看到了很多例子,统治者因为大兴佛教,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好的影响,再个,把佛教抬太高,佛门中人,有些便生出了花心思。
佛门中,的确是有高僧,真的是让人佩服,跟这样的高僧聊天,真正儿是胜读十年书,但,这样的高僧毕竟太少,如果多如牛毛,也就不会被称为高僧了。
遁入空门的人,说是看破红尘,摆脱俗世,可是,真正能看破的,能摆脱的,又有几人?身在佛门,心境却依然是俗人,既然是俗人,就摆脱不了欲望,有欲望便摆脱不掉诱惑。
所以,这是甯焽不兴佛的原因。
可是,佛教毕竟不是空口白牙只存虚无的东西,除了劝人向善外,佛学也是不容小觑的存在。
既然是好的,所以,甯焽也不抑佛。
不仅如此,在焜昱国,那些变着花敛财的寺院,一经发现,惩罚相当严厉,比对犯同样错的一般人,惩罚要严厉很多。
有了甯焽的这个措施,佛教在焜昱国里,发展平稳,和尚不敢生花心思,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