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岚凝结,而城郭楼台草木隐映,人马驰骤于烟雾之中,宛若人世所有。虽丹青妙笔,莫尽其状。古名登、莱海市,谓之神物幻化,岂亦山川灵淑之气致然邪?」观此,则所谓楼台,所谓海市,大抵皆山川之气掩映日光而成,固非蜃气,亦非神物。东坡之祷,盖偶然耳。且诗中有云「朝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其自负亦不浅矣。况此老素善谑,又安知非自神其事以鸣其不平邪!
用白话文说,在古代神话中,蜃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大蛤,即贝类,不过其身躯足够大,是贝类成精。许慎《说文解字》说“雉入海化为蜃”,当时的人们认为旱地上的雉鸡来到海中,幻化为蜃。《国语》中则更明确一些“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类也”,这里把蜃楼当作大蛤。
当蜃作为一种大蛤,又派生出许多相关词汇,比如,蜃窗是指大蛤壳磨薄后镶嵌以透明的窗子,近似于玻璃一样透明,蜃珧是指蚌蛤之累的装饰品,蜃醢是指以蚌蛤类肉制成的酱,蜃壁是指以蜃灰涂抹的墙壁,又有蜃樽,是古代的祭器,其造型接近于今天的酒杯,杯子的外壁上画着一只吐气的蜃。
清代画家聂璜的《海错图谱》中描绘了蜃的形象,一只大蛤居于画面最下方,它吐出的气息盘旋上升,正在氤氲的蜃气中,楼台殿阁逐渐显形。聂璜还附了四言的《海市蜃楼赞》“虾蟹鼋鼍,气聚蜃楼,蜃本雉化,来自山丘”,显然,聂璜也认为蜃是雉入海所幻化的大蛤,他的知识储备来自书本。
蜃的另一种形态,则接近于龙形,是龙的近亲,谓之蜃龙。明刊本《三才图会》中就有一幅蜃龙图,这幅图俨然是龙的翻版,据说蜃龙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头上有像鹿一样分叉的角,脖子到背上都生着红色的鬃毛,鳞片是暗土色的,段成式《酉阳杂俎》载“蜃身一半以下鳞尽逆”,也就是说,蜃从腰往后的鳞片都是向前逆生的,或可印证其桀骜的本性。蜃龙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而且这些幻影还随人不同,就算看同一个幻影,在不同人眼里也有细节差别。蜃龙喜欢吃燕子,据说蜃龙喷气做出幻影,其主要目的就是引诱燕子飞进自己嘴里。《三才图会》中说蜃龙“状似螭龙,有角有耳,背鬣作红色,嘘气成楼台,将雨即见,得其脂和蜡为烛,香闻百步,烟出其上,皆成楼阁之形。”
蜃龙的脂肪可以作为蜡烛,点燃后有浓烈的香气,百步之外都闻见,更出奇的是,蜃龙的脂肪做的蜡烛也拥有部分神通,蜡烛的烟气照样可以堆垒成楼台殿阁之形,这是对蜃所造的空中楼阁的进一步神话。从这些神话故事里描述的看,蜃是一种能够创造幻境的生物。这一点从“海市蜃楼”上解释,似乎更为容易懂一些。
自古以来,蜃景就为世人所关注。在西方神话中,蜃景被描绘成魔鬼的化身,是死亡和不幸的凶兆。我国古代则把蜃景看成是仙境,秦始皇、汉武帝曾率人前往蓬莱寻访仙境,还多次派人去蓬莱寻求灵丹妙药。现代科学已经对大多数蜃景作出了正确解释,认为蜃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所谓蜃景就是光学幻景。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为海市蜃楼。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沙质或石质地表热空气上升,使得光线发生折射作用,于是就产生了海市蜃楼。海市蜃楼会发生在离海岸线大约6英里(96千米)的沙漠地区,会使1英里16千米以外或更远的物体看起来似乎要移动。使陆地导航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在海市蜃楼环境中,天然特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