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报仇、平时封锁,以及自卫包括集体自卫等自助行为。单独制裁可以是在道义、政治和舆论方面,如对不法行为进行揭露、谴责;可以是在外交方面,如断绝外交关系;可以是在经济方面,如对不法行为国实行禁运、抵货;也可以是在军事方面,如进行武力自卫反击。
花旗国说的,大概率是经济制裁,这也是最可怕的一种制裁。
这里面也分集中,第一种也是应用最普遍的即战略禁运。禁止向被制裁国核武器、常规武器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阻止高科技及其产品进入被制裁国。而在通常没有必要进行战略禁运时,一般综合贸易禁运。对被制裁国实行进出口禁运以及资金与人员往来限制。此外还有专项贸易禁运。重点选择关于被制裁国国计民生的若干贸易项目进行禁运——被选择的项目通常是粮食和石油等。
要知道,一个国家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资源和所有的科技,一般是通过国际贸易来补足自己的短处。
但要知道,国际制裁也不是万能的。
虽然国际制裁在强度上经济制裁是介于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之间的一种手段。制裁方为达到目的,不会顾及被制裁方的感受。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抗性。
制裁者在实施制裁的时候从不掩饰自己所要制裁的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使得制裁者与被制裁者之间处于一种公开的对抗状态。要知道,经济制裁是使双方利益均受损失的双刃剑,而且制裁还会影响到第三国的利益。经济关系越密切,所受的损失就越大。经济制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制裁难以成功,因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仅制裁国的公司有可能违背政府意旨而行事,而且制裁联盟的成员国也会各行其事,从而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越是大的经济体,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就越会降低——因为现在的超级大国为了不受人制裁,会发展自己的产业链,并且补足所有的不完整的产业链,比如几个超级大国,他们几乎上是没有短板的,无论怎么制裁都无法生效。
而且,根据研究,这一招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在19381972年间,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达到制裁预定目标的为67,19731990年则下降到22,即使在90年代,经济制裁的成功率也只有大约14。在影响经济制裁效率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目标国所承受的经济成本。伊利沃特的统计发现,大多数成功的案例中,制裁所造成的成本超过目标国gd的2,而失败的案例中这一比例不到一半。
而且经济制裁的所造成的损失是要由民众来承担的。一般来说,经济制裁会造成民众的损失,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个假设是建立在受制裁政府被选出来的前提上的。假若被制裁的国家政权不是民选政权,那么制裁的效果值得推敲的。海湾战争后,联军对伊拉克的制裁一直延续到2003年,大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实力,从而为后来的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但是制裁的最初目的——希望伊拉克人自己反抗来推翻萨达姆政权—无疑是失败的。
而且经济制裁往往对制裁国自身也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花旗国为了迫使苏联撤离阿富汗,对苏联发动了粮食禁运,随后又发动了油气管道禁运。对苏联的粮食和油气管道禁运严重损害了花旗国农场主和工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后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花旗国后来不得不主动取消了这一制裁。当然这也和阿富汗战争的进程和国际形势的转变有关。花旗国七八十年代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资产冻结,既包括保存在花旗国本土的两国资产,还涉及到花旗国银行海外分公司及其附属机构中的资产。其实施不仅引起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法律冲突,损害到该地的主权和金融界的利益,也损害了花旗国金融界的利益。
从更广阔视野看,更重要和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