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曲时所表现出来的举重若轻驾轻就熟,显得对配器和和声这两大件已经掌握得面面俱到了。别说学生,就算是教授或者一般的作曲家也未必能在几十件乐器的编曲上显示出那么丰富的经验。
可是如今,杨景行在这首新曲子上却表现得有点畏畏缩缩,似乎一下就变蠢了,这才十几件乐器呢。
其中的原因,两个教授看出来了,不过没说,因为怕打击杨景行的积极性或者是低估了他。
齐清诺看出来了,而且直言不讳“……民乐的和声理论匮乏是众所周知的,我觉得需要我们去尝试去丰富。可能在老师们看来三零六不够严谨,但是觉得借鉴不是坏事……”她像是写评论一样下结论,没什么个人情绪。
这确实就是杨景行遇到的问题,编曲的时候,他有无数现成的经验和技巧可以拿来用,就相当于学习了知识点去解决和这个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只要掌握得够扎实,不太蠢,就完没问题。
的好听,很商业化!说严重点就不是出自艺术家之手的艺术品,而是熟练工匠的优秀商品。
可给三零六量身打造的新曲子完不一样,看看这个乐队组合,就是奇奇怪怪的。当然,现在已经有不少这种打着民乐的幌子演奏西方音乐的组合,有个别还做得不错,获得了一些关注或者成功。
可杨景行的目标和眼光显然是奇葩类型的,看看他的主旋律构架,总谱中各种各样的曲式技巧运用,各种各样的作曲手法丰富,他用了几个月的时间,目标显然不是写一首听起来还像那么回事的小曲让三零六像演奏所谓的民乐版那样,去获得一点点喝彩和掌声。
仅仅用民族乐器演奏,那不一定是真民乐。或者还是老祖先的,,……重复了一百遍啊一百遍。抱祖宗大腿最没出息,没发展就等于灭亡。
当然,除了杨景行和齐清诺,有理想发展民乐的音乐人还多。高级一点的,会写一些器乐作品,在调式上感染点中国味,听起来就很是那么回事了。可是偶尔一首琵琶曲或者一首二胡曲是拯救不了民乐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杨景行跟邵芳洁学二胡的时候,邵芳洁就说起过她的偶像,一个已经旅居国外的顶级二胡演奏家,叫许可。这位大神对二胡所做的贡献才是真正的继承,没有发展你继承了有屁用!
当许可用二胡演奏的时候,或者是在西方管弦乐团的配合下演奏的时候,他那无与伦比的技巧让二胡做出了对音乐的新演绎……作为我们新一代的炎黄子孙,有可能会在某个时刻比听更骄傲。
如今杨景行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事,不过不是在演奏技巧上,而是在作曲技巧上。可是他当然没不要脸到跳着脚对朋友和老师大声喊出理想的地步,所以只能点头同意齐清诺的话“我是想找点新方法。”
其实齐清诺在写的时候显然也在这方面做过尝试,她没有失败,但是也不是多成功。所以尽管是首优秀的作品,但并没得到老师专家们的交口称赞。
如今这么多人在民乐发展上各种尝试的不得力,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传统音乐理论知识的匮乏。尽管我们是个爱好音乐的民族,尽管我们有这种能让顶级指挥听了后下跪的音乐作品,可我们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几千年来,我们甚至连记谱法都没有,那么多音乐作品甚至只能口头相传,该遗失了多少!
旋律和节奏是感性的,是生理性的,一个没听说过音乐为何物的人也会感受甚至创造旋律和节奏。可和声不行,这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去理性的组织安排。
而最遗憾的是,我们的传统音乐中的和声理论知识基本为零。可现代音乐不能缺少和声和弦,连也有乐团伴奏了。这就是市场!
当然,市场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当初小泽征尔第一次指挥弦乐合奏时候几乎是敷衍了事,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