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一下……”
李斯特改编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中的第一首算是最不花心思的改编,基本照办原曲的形式再稍加点缀装饰,当然了,演奏难度并没因此而降低。
杨景行弹了一小段后就对观众说“如果李斯特把这种方式用在对《钟声》的改编上,会发生什么?”
听众们也做出思考的样子呢,但没人说话。
杨景行直接给答案,又弹起来。唉,照搬原曲的钟声跟李斯特修改了数遍的得意之作《钟》真是完没得比,虽然又演奏难度但是听起来却枯燥乏味。
听众们还是很认真,睁大了眼睛听。
相信柯蒂斯的学生不用细说的,杨景行演示了一段后就直接进入下一环节“我们看看舒曼是怎么做的……”
致敬过帕格尼尼的人可多了,舒曼之后还有勃拉姆斯,杨景行都演示对比一下他们的方法,然后对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就多聊几句,这也是作曲家的经典代表作品,可精彩了。
当讲座人演示了如果按照拉赫玛尼诺夫的思路对帕格尼尼的第十三首随想曲进行重点改编会大约是个什么样子之后,他看了一下听众。
在五六分钟的时间里只能眼巴巴看着台上那位自说自话的听众赶紧抓住机会做他们能做的,使劲鼓掌和发表意见提出问题。掌声很团结,不过说的话就不整齐了,简直乱成一片。
形势不好,讲座可能砸锅,杨景行连忙制止,抬起手来示意安静。
听众们还真安静了,看台上准备怎么办。
杨景行还没说完呢“比起这些,还有一个可能不太受重视但是我认为他在某些方面做的更好的作曲家,鲁托撕拉夫斯基改编的双钢琴作品。”
有一些人知道作品的,点头呢。更多的人是惊喜,双钢琴,看你怎么演示。
杨景行并不准备演示“有兴趣可以读练,会有惊喜。好的,我们先休息一下。”一节课的时间也到了,他说着就起身下台去。
听众们不为所动,根本对讲座人的话充耳不闻,没人离开座位。
已经走下台的杨景行的发现了自己的尴尬处境,只好再看着听众们温柔地尝试一下“休息一刻钟后我们继续,谢谢。”
学生们互相看看,有人先站了起来,虽然是站起来就不动了,但也带着更多的人动了起来。
杨景行直接去巴结老资格,对格拉夫曼陪笑“希望没浪费你的时间。”
格拉夫曼好像听了的“你真认为复活节奏鸣曲是芬妮的手笔?”
周围这么多人听着呢,杨景行不能出尔反尔“是的,我的推断。”
格拉夫曼很严肃“虽然听起来是那么回事,但我认为应该更严谨一些。”
杨景行嘿“是的,我加了一些猜测。”
库什尼尔感兴趣的是“我认为对帕格尼尼的新想法值得进行下去,肯定不会让人失望。”
格拉夫曼则建议客人“你应该自己搭建新的阶梯,既然他们说你走完了钢琴艺术的最后一级台阶。”
杨景行好意思“我可能走到最上面了,但是错过了很多中途风景,我想回去看看。”
一片干哈哈中,学术主任灿烂地凑上来了,兴高采烈建议“为什么我们不去喝杯茶?多么精彩的讲座,我应该给每一位老师发邀请函的。”
喝茶去吧,一群人领导专家邀约着还要走个先后,柯蒂斯似乎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学术主任也不错,还记得招呼尤老师。
所谓喝茶时间,杨景行又主动聊了一下两校合作的事,甚至提出一些初步方案。科斯蒂显得很好说话,尤老师喜不自禁。
喝完茶之后校方再陪着讲座人去搞下半场,一行人有说有笑一起进音乐厅,很浦音的感觉。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