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黄金的终焉(二十七)(1 / 2)

一种色彩。

一个声音。

一种存在。

这就是世界仅剩的全部。

犹如万物陨灭的死寂之中,平缓的旋律不断被编织出来,于天地之间回荡。

那幅光景充满了幻想甚至是神圣庄严的感觉——或许创世之初呈现的就是这般景象也说不定。这首不带任何杂音、无比纯粹的歌曲空虚地在整个世界流动,清晰地刻划在万物之上。

没有任何人为此深受感动,不光是因为没有能够聆听和欣赏的听众,更因为那首歌所展现的是无比纯粹的恶意。

那是诅咒的歌谣。

寂静并非代表安宁,停顿亦不代表死亡。

万物停止所有活动后,一切归于寂静,天空被黑影覆盖,大地和海洋浸泡在黑泥之中。整个世界既非毁灭,亦非生存,犹如包裹着一层黑色外壳的蛹,在摇篮中沉眠,等着醒来后转变成全新姿态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为万物咏唱摇篮曲的也不是人类,而是光看就令人觉得讨厌的异形怪物群。

从天空中垂下的黑色龙首像诵经一样。毫无间断的唱着低沉单调的音节,抑扬顿挫的曲调永无止尽。

无尽的言语乘着音韵无限延展。如果此时这个世界里还残存着一个能够正常思考的人,或许会发现那首歌很像教会系统魔法术式施展时常用到的控制用咏唱语言——也就是“圣歌”。如果此人还具备更进一步、在这个世界之外的知识,或许连这首歌的内容都能理解吧。

那是赞扬神的歌。

不是母神或别的神明。

那是不存在此世的神明。

其存在于遥远星海的彼岸,银河系外沿太阳系第三行星,一颗孕育了众多生命及高度文明后濒临死亡的行星。

其名为地球,生于此行星的人们还为他们的母星奉上一个风雅的称呼。

naia)。

这是对早已亡故的神献上崇拜与敬畏的歌。

献给逝去之神的歌声本应空虚地消散,却引发了一个戏剧性的效果。

那就是光。

通古斯卡的天空,强烈的白光放射到整个世界里,猛烈得有如地上产生了一个太阳——却又异于火焰与旭日的光芒,不带有任何热度,只是冷冽地倾注于翻涌的黑暗之上。

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充满了光亮。

眼前这一幕俨然便是创世神话的忠实再现。

可那既不是创世的伟业,也不是灭世的风景。

那是准备启程前往万劫不复的序曲。

没有热量的光芒仍然持续增加中。

同时,另一种东西也不停自光球外围编织、发散出来。

那是有如蜈蚣般的某种东西。

仔细一看,那东西是某种文字列,既不是写在纸上,也不是刻在木头上的文字,仅有文字本身构成的序列正一条又一条地从光球外沿散发出来。

那是荼毒这个世界的元凶——“诅咒”。

高速增殖的诅咒正试图覆盖整个世界,连一粒微小的尘埃也不例外。

整个世界已然与诅咒融为一体。

世界与人类正在被重新定义,然后转向另一种形态。

那可谓绝对的绝望,毕竟不可能有人能和自己伫立的脚下交战。

更致命的是,如今覆盖世界的诅咒有着特殊的性质。

这个世界的诅咒大多数还是基于生物、物理现象所展现出特定的效果。

眼下的诅咒并非单纯的物理现象,其根本用途是将高维存在拉入这个维度的世界,收束所有的可能性和不确定。

从纯粹科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可能性就是基本粒子不同轨道的可能性,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