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BABEL(十八)(2 / 3)

兰差点苦笑出声,一旁的法芙娜也是无可奈何的模样。

如果是更早一些,诸国还在研究评估上一场战争中防卫军使用的战略战术和各种武器的实战表现时,敦促帝国开放“电信技术专利”,将诸国对相关战例分析中缺少的至关重要的碎片补上,如梦初醒的诸国必然会合力要求帝国开放电信技术的相关专利;如果更晚一些,那么诸国自身对电信技术的摸索已经获得相当程度进展,对电信技术的真正价值有所体悟,他们一样会同心协力对帝国施压,可如今这个时间点……

对帝国的紧张感也好,对电信技术的重要性认知也好,都没有满足能达成“典范转移”的需求范围。书信至上主义在各国上层根深蒂固,还无法走出实验室的电信技术根本无法撼动旧的典范。

不管是情报操作还是继续封锁电信技术专利,如今都是最好的时间点。

“可是,不管怎么说‘军团’的情报——”

“‘那只是用于治安战的兵器’、‘生产数量有限’、‘如果不相信可以进行检查’、‘为了展现诚意,我方愿意将限制生产和装备的相关条文写入裁军协议’——帝国大可以这么说,并且十分真诚的在相关条约上签字画押,之后再用别的方法绕开这些限制。”

破坏条约是十分严重的罪名,但绕开条约的限制并不是。

“可以运用的策略有两个,一个是‘标准化生产’,另一个是数量不变,但将其中的一些份额空出来,给新型‘军团’。”

以“维修消耗”和“仓储备件”的名义生产“军团”的零配件,在战时迅速组装后投入战场——这其实是帝国已经在干的事情。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其隐蔽性好,即便被人揭发,也大可以用“这些都是备用零件”来糊弄过去。除非掌握相关生产手续、所有的生产厂家和存储点,还有备件的总量,人们才能掌握全貌。只发现一两个存储点和生产厂根本无法充当证据。

关于利用份额,是帝国军正在摸索推进的备案。

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通过“国民战斗机计划”完善新型人工智能和次世代“军团”机种。废弃已经装备的“军团”,代之以新机型。这些新机型就好比“教导队”之类的军官种子部队,一旦进入战时,大量生产组建的“军团”便是其麾下的士兵,加上战术数据链的战力倍增效应,“军团”在极短时间内即可扩充数千甚至数万倍规模。

第二部分是将生产工厂本身变成“军团”,也就是所谓的“自动生产型”,无需考虑装甲、火力、机动,以无人工厂的形式在战线后方持续生产、维修各种机型“军团”。按照发展规划,后期的“自动生产型”也将设计成标准模块化结构,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合适的场地和足够数量的“后勤辅助型”跟相关器材,“自动生产型”可以遍地开花,随着战线的推进不断前移,进而缩短补给线。同时随着战术数据链运用的深入和升级,未来可能出现可以根据前线反馈的数据,“自动生产型”自行改良现有机种,甚至自行设计、生产新机种。

将以上计划全部结合起来,这才是帝国二十年内关于“军团”的生产、装备的规划全貌。

罗兰当然不可能知道计划的细节和相关资料,但“军团”的存在,帝国方面竭力遮掩“军团”的动向,从“沙拉曼达ii”上获得的部分资料,最重要的是帝国的最终目标和“效率至上”的思考方式都早已为人知晓,将以上要素结合起来,推测出帝国方面的大致轮廓其实并不难。

“光是用想的都觉得毛骨悚然了。”

“可那毕竟只是我们的推测和想象,光靠这些,不要说拿去充当对帝国施加压力的题材,就连说服诸国特使都做不到。再加上拉普兰中立化提案造成的诸国联盟内部的对立……”

罗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