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军逼近碎叶水(又名楚河,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时,恰巧碰上了李遮匐去往阿史那·都支部的使臣。
这次,裴行俭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把使臣带到捆着的都支面前。跟他说“不用跑那么远,人我都给你们带来了。你们看着办吧!”
大军压境,看着办,还能怎么办?!
李遮匐无计可施,只能自己把自己捆了,前来投降。
等走到这一步,裴行俭也不管那个幌子波斯王子了,对他说“这里离吐火罗不算远,我让人送您过去。”
然后,将副使王方翼留在安西地区,命他加筑碎叶城墙进行防御。自己则押着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返回长安,献俘阙下。
裴行俭的天外飞仙之计大获成功,唐朝并没有出动多少军队,就凭借西州本地势力的协助,成功的打碎了吐蕃和西突厥的联盟。
也就是在他奔袭西突厥当年,西州都督崔知辩便以一己之力,大败吐蕃军队,再次收复了安西四镇。
调露元年(679年),崔知辩、裴行俭有意无意间的配合,是安西四镇在唐蕃间的第四次易手。
对此,吐蕃军神论钦陵也不得不咬着牙承认,“往者高宗以刘审礼有青海之役,乃使黄仁素、贾守义来和。陵之上下将士,咸无猜忌,故边守不戒严。和事未曾毕,已为好功名人崔知辩从五埃斤路乘我间隙,疮咦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
唐蕃征战绵延一百七八十年,见诸史端的恶战一百九十余次。这种级别的国战,根本不是一两篇文章的篇幅所能描述。
本文不过是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分别讲述两国名将的成名之战。以此向唐蕃这两个生机勃勃的大帝国致敬!
经常能听到有人感慨,“如果唐朝不遇上吐蕃,或吐蕃不碰上唐朝该有多好。”
其实,这问题反过来想想,一时瑜亮不也很好吗?
两个大帝国在鼎盛时迎头相撞,不管对谁来说,都算是不负韶华!
公元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吐蕃围城十一年后,沙州(敦煌)陷落。随着唐朝在河西最后一个州郡落入吐蕃之手,整个河、陇地区全部沦没。
吐蕃对河西诸地实行统治的时问长短不一,凉州历时最长达98年(765—683),沙州(今甘肃敦煌)最短,仅62年(786—848)。
由于沙州为河西地区文化、宗教的中心,唐人家族保存最完整,文献资料也最多,因此沙州成了窥见吐蕃在河西统治方式的窗口。
公元786年,沙州唐人首领阎朝的领导下,以沙州唐人“毋迁它境”为条件,投降了吐蕃(详细内容见《帝国嗜血——沙州(敦煌)之围!》)。
吐蕃在占领沙州后,基本兑现了承诺,没有纵兵掠夺,也没有外迁人口,还任命阎朝为“部落使”,协助吐蕃管理沙州民政。
但很快,吐蕃统治者便发现,阎朝在沙州的影响力太大,具备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能力。终究是种潜在的威胁,但即便如此,吐蕃统治者也没有一杀了之。
而是先派他去吐蕃首都逻些(拉萨)觐见赞普,通过往返一年多的时间来冷处理。
等他返回后,吐蕃人暗中买通了阎朝的侍从,让他在阎朝的靴子里不断洒下慢性毒药。毒药通过皮肤吸收,阎朝的身体也就慢慢虚弱下来,最终毒发身亡。
由此可见,吐蕃在统治河西期间,虽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却依旧尽量避免和当地豪族正面冲突,而是通过拉拢的手段,使其协助推行统治。
与阎氏家族相类似的,还有张、阴、索、李等河西大族,他们的家族成员均累世在吐蕃河西政权中为官。
其中,河西阴家的经历颇有代表性。
阴家自称出于南阳新野,自隋朝以来便活跃在沙州地区,到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