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争夺公论(十四)(3 / 4)

引了各色人等的注意。

一夜没睡的郑墨虽然满眼通红,可是精神很好。外边的消息,全是真的。只是除了极个别几件,其余的都是他在张文宪的协助下,从史书里摘抄的。毕竟翰林院早在唐代就有,报纸上可没写是本朝的。

这主意是郑墨和几个手下新招募的文痞昨夜琢磨的主意。本意只是用来填充版面,毕竟报纸篇幅不小。如今看来,歪打正着,效果很好。刚刚出去吃了碗豆汁,回来,就看到留在家看门的墩子等在一旁。

“来人自称姓于,讲是哥的舅舅,来瞅瞅哥。小的将那人交给了李五十守着,就跑来给哥送信。”墩子一进工房就将来龙去脉讲了出来。

“这人啥模样?”郑墨不动声色追问。

“个子不高,脸长,富态。操着一口山西官话。”墩子想了想回复。

“这人确实是俺舅舅。”郑墨点点头“你去黄华坊那里租个小院,然后把人领过去,给他讲俺过几日去。”拿出五两银子扔给墩子“家里的事不要给他讲。”

墩子接住银子,行礼之后,走了。

郑墨则坐到一旁拿出烟点上,这姓于的确实是他们家的亲戚,只是并不是他的亲舅舅而是郑坤的。此人名叫于昂,是嫡母幼弟。于家女儿不少,却只有于昂这么一个男丁。因此从小不免娇纵,待几年前,于朝奉故去后,渐渐染上赌瘾,家里的产业这几年也都折腾光了。

此人这时候来,要做啥?勒索银子?郑墨也学郑修拒绝了军功,宁愿把郑直分给他的首级全都转卖换了银子,为了不想让嫡母和郑坤沾光。郑墨如今兜里的一千多两银子都是在虞台岭拿命拼回来的,就算给,也是给母亲,而不是给于家人。

讲实话,郑墨如今很怕再遇到平阳族中亲人。不是怕纠缠,而是怕他们和自个抢十七叔,毕竟族里已经有表叔考中了举人。只是贪图安逸,不愿意再跑到京师忍受九天考棚的煎熬,才便宜了他。

这也是郑墨放弃军功的原因之一。毕竟一旦评功,就会贴黄,没有专门的差遣,他就只能返回平阳卫靠着那点俸禄过活。而有郑直的帮助,郑墨相信,举人应该不在话下,没准将来他也能考中进士。如此郑墨日后的前程就不一样了,他可以跟在十七叔跟前,发财,升官。郑墨如今才懂了郑直为何当初一见面就给他讲,唯独不需要亲戚。果然至理名言,真的很烦。

东宫讲读与经筵一般,在文华殿举行。不过不是正殿而是东厢房。此处共有三间,东宫直讲的座席设置在东厢房北边的一间,讲读举办时,此间向南打开一门。

继续阅读

每次举办东宫讲读,当日早上,参与其事的官员都要身穿绣服入内。进入之后,这些官员要向皇太子行叩头之礼。行礼毕,即分班而立。皇太子在座席之上,背诵此前所学的内容。背诵完毕,东班讲官直接上前,到地平之前站立。内侍将牙签(翻检书籍用的牙骨制成的签牌)交给东班讲官。东班讲官手执牙签进行讲授。

讲完经书之后,东班讲官从西面退下,横向折行至东边,还班站立。接着,西班的讲官进讲。西班讲官从下面横折经过东边,直接上前,到地平之前站立,其礼仪与东班讲官相同。讲完之后,西班讲官从西面退下,横折还班站立。过程之中,行进方式都是从左边前进、从右边后退,出班、换班,中间的曲折而行,全都符合规矩,这些都是按照礼仪进行的。

整个讲读过程中,书册都是向上的。讲读完毕,稍事休息之后,皇太子换穿曳撒佩金镶宝石或玉钩条,在西窗之下,练习摹写书法一张。

参与讲读的一众官员换上素袍,再次进来,通讲需要三日学习的内容。

讲完之后,皇太子道:“先生们吃茶!”如此为期一整日的东宫讲读正式结束。众直讲,侍读官,侍书官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