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看问题的眼光很全面,从不只强调事物本身的特性,还强调环境,强调变化。华夏人会敏感地意识到,每个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从其内在的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才能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一个事物。
如此一来,便能以一种更为系统、完备的视角来认知世界。
这就是通过“形而上”学,探索认知世界。
西方人强调分析思维,西方人容易看到一棵棵的树。西方人则更容易看到每棵树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的特点,甚至可以看到它的排他性。
这就是通过“形而下”学,研究世界。
之所以思维不同,都是人类为了适应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创造出来的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发展方向,并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西方是基于所有事物都是客观存在下,通过研究事物去研究事物,说到底就是唯物论为核心。
所有的研究都是对物质本身去研究,盲目否定有精神力量,探讨人性也是这样,西方倾向于把人与动物的特性简单地归为一类,仅仅将人视为高等动物。
这种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人类与动物在某些生物学特征上的联系,但却忽视了人类所独有的精神、情感、道德、文化等层面的特质。
它未能充分考量到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精神力量在塑造人类行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影响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
在西方的认知体系中,对于人所特有的真、善、美,友爱、慈悲等特性确实往往难以给予合理的解释。这是因为其思想观念以唯物论为核心,否定了神性的存在,认为一切都是现实的、残酷的。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丛林法则” 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模式。
他们的生物学、科学、人文学、社会学、人伦学以及宇宙观等各个领域,无不是基于对客观物质的分析。这种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使得他们在看待世界时往往较为冷漠。他们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仅仅归结为物质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西方的理论思想,在否定神性的同时,也盲目地否定了人所具有的真善美的神性光辉,一味地着重于人的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性质,甚至认为人类与动物世界并无不同。他们采用研究物质科学、生物学的方法去探究人类的社会关系、人伦关系、人性以及宗教,这全然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一种强盗逻辑,是盲目主观自大的结果。
华夏的宇宙观、人文、科学、思想理论、人伦以及政治制度等,皆是以肯定人的光辉神性为基础,理性地看待人性,从宇宙的本源延伸至万事万物的关系,进而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华夏文明注重人的内在精神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共生,追求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理想。
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诸多关于实用技术和物质创造的成果,只是在价值取向上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人文道德的建设。
西方其主流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中,对精神和道德层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忽视了人的基本伦理天性和道德,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
当今世界,人文道德呈现衰落之势,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拜金思潮与利己主义盛行,宣扬自私自利,导致不结婚、不生育现象增多。同时,宗教领域乱象丛生,战争亦频繁爆发。究其根本,是盲目迷信西方思维及西方价值观、宇宙观所致。
西方文明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大发展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诸多重大贡献。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奉行的弱肉强食的